回到主页 寓言一束 散文一束恩贾梅纳印象 地处非洲中部的乍得首都恩贾梅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热。我是四月下旬踏上那片 土地的,虽说当时还是凌晨三点,人一出机舱,滚滚热浪就扑面而来。白天,气温比太阳 上升得还快,不一会,整个城市都仿佛成了大火炉。棕黄色的沙地上难觅寸草,蚊蝇躲藏 得不见踪影,连城市南沿著名的沙里河河床里,流水也是那么浅、那么细。 但是,酷热并未使一切枯萎。恩贾梅纳依然遍地绿荫。为数最多的是当地人称之为“尼 姆”树的非洲楝,枝密叶茂,郁郁葱葱。而最引人注目的则要数火焰树,别看它的叶子象 含羞草一样纤细娇柔,那盛开的一树红花却比真正的火焰还要灿烂。另一种常见的大树是 “贾伊尔”,那粗壮的树杆,密密麻麻的厚叶子,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恩贾梅纳意为绿荫 下的城市,看来正由于这些树木而名符其实。 树木不仅以它们的英姿装点了城市,同时也向人们暗示这片棕黄色的土地其实并不贫 脊。 果然,一到六月雨季,几场雨下来,城市里马上呈现出一派秀色。树木无疑是更加青 翠了。原先光秃秃的院场上,一夜之间冒出了一片片绿茵。星星点点的野花,撒遍大地。 太阳升起来,地面上魔幻般出现成群飞蚁,一对对追逐着脱翼求欢。青蛙在来回跳跃,蜥 蜴在上下爬行。飞禽也骤然增多了。白鹭在天空里成群飞翔,土鹳在树叶间“嘎嘎”欢叫, 小斑鸠在草地里踱步觅食。在积水形成的水池边,有时还能见到艳丽的孔雀在悄悄吮水。...... 真是难以想象,在这片黄土地上,盈育着如此旺盛的生机。 而当人们把目光从自然景色移向城市本身时,其感受也将经历类似的转折。 从面上看,恩贾梅纳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并不繁华。市区没有多少高楼大厦,随处 可见的倒是一些土房、坯房。狭窄的街道,灰尘飞扬的土路,包围着有数的几条沥青路。 这个城市在最近数十年里曾几经战乱,弹痕累累的房屋,迄今还能看到。甚至在最有名的 戴高乐大街旁边,还留存着一座被炮火摧毁的商业楼的瓦砾场。 但是,恩贾梅纳却充满活力。 请先到沙里河边走走。澄澈的河水刚刚因雨水上涨,渔民们就一批批带着鱼网驾起轻 舟出发远航。一大早,就已有不少盛装鲜鱼的小船返回靠岸。金色的沙滩上,人来人往, 身裹彩色缠腰布的妇女,有的顶着鱼盆,有的背着鱼篓,围向一堆堆活蹦活跳的鱼堆选购。 而城市北侧疏疏落落的灌木林间,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饮水食草。郊区的居民们三三两两 扛着小镐短锄,寻找空地垒埂播种。大路边,高高的单峰驼装着农产品,在白袍黑靴的骑 手驾御下向着市区潇洒前行。 请再到市中心看看。传统大集市无疑是最能折射出市民活动的场所。川流不息的人群, 五光十色的商品摊,呈现出蓬勃的朝气。南北两幢集市大楼紧相依傍,被里三层外三层的 杂货摊包围着。那些清晨活跃在沙里河滩的妇女们,忽然间又笑容可掬地站在柜台后面招 徕顾客了。在大菜场里,五颜六色的蔬菜和女摊贩的印花缠腰布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 绚丽缤纷的世界。虽说恩贾梅纳在古代就曾是撒哈拉沙漠南沿商队物资的集散地,但今天 的热闹景象,显然是当年所无法比拟的。 恩贾梅纳在建设中。一条条土路正在拓宽,一间间旧房正在粉刷,一幢幢新楼正在奠 基。新开的运河里淌着盈盈碧水,新植的防风林已在悄悄抽芽。一切都在告诉你,恩贾梅 纳市民正在以他们的勤劳和刚毅,创造城市的明天。
乍得国家博物馆 乍得国家博物馆位于恩贾梅纳市中心。那是一幢乳白色的平房,正门向北,四面是宽 敞的走廊。走廊的每个角上,都安置着一具乍得野生动物的骨架,西北角是长颈鹿,西南 角是骆驼,东北角是大象,东南角是河马,一眼望去,高耸的长颈鹿与伟岸的大象并驾, 单峰骆驼和矮阔的河马相映,颇具情趣。骨架都颇有一些年月,使博物馆呈显出古朴的风 藐。 博物馆有五间展室,中间是正厅,左右各有二个小间相邻。正厅里陈列的主要是乍得 人传统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一边墙上挂着黑底白条的缠腰布,另一边挂着农具和短笛。靠 墙放着不少柳条编成的圆匾,做工都很细密,有的还染上了鲜艳的颜色。在一个角上,安 置着两台手工小织机,上面还留有织出的土布。厅中央有几个玻璃橱窗,有的陈列着各种 金属手镯和头饰,有的陈列着各种皮制品。为了展示一些穿戴物的实际效应,在一个橱窗 内,还陈列着一个戴满首饰的妇女脑袋模型。乍得人传统的农、工、商业及其文化,在此 都可见一斑。 不过,要深入了解乍得人的传统生活,还得到旁边几个展室去看看。例如,在左边的 一个展室里,就陈列着农、渔业方面的许多实物。一侧的几排石碗里,存放着小米、高梁、 玉米等多种食粮和天然含水苏打等各种土药,另一侧陈列着鱼网、鱼篓、鱼叉、鱼夹等各 种渔具。中间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展现了二十年代在乍得主要河流沙里河里集体捕鱼的 紧张而热烈的场面。 左边另一个展室里陈列的主要是古代乍得人的兵器,有长矛、弓箭、盔甲、盾牌、马 鞍等。其中一件战衣,全部由小铁圈串成,是古代从土耳其传入的。墙上还挂着几支步枪 和土手枪。土手枪是本世记初乍得人使用的,步枪则是殖民者的侵略武器。殖民者就凭藉 了武器上的优势,于本世记初占领了恩贾梅纳。墙上挂着一幅照片,一个殖民军士兵高挑 着一个血淋淋的头颅,那就是因抵抗殖民军被杀的乍得地方首领拉巴。当年殖民者引以为 豪的照片,如今成了他们灭绝人性的铁证 靠右边的两个展室,展示的主要是乍得的出土文物,其中有石磨、石矛、石刀、石锥、 玉镯、青铜器和各种钱币。钱币有的形如海星,有的形如菠萝,有的形如小钟,造形奇特 精制。在一个屋角里放着几只大陶罐,那是古代乍得人的葬具。过去,乍得人将死人卷曲 在陶罐里下葬,那卷曲的姿势犹如婴儿出生前在娘胎里一样,反映了他们生死轮回的传统 观念。展室里最珍贵的是一些化石。那些硕大、光洁的象牙化石,总是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一个屋角上放着一个大树桩,远看与一般的无异,走近一看,其实那也是化石。屋中间的 玻璃橱窗里,还陈列着一些紫色和棕色的植物化石,上面依稀可以辨别出粟叶、谷穗和玉 米棒子。南墙上挂着一块黑石板,上面雕刻着一个正在行走的人,据考证已有一千多年历 史了。 陪同我参观的乍得文化局长雅可布先生介绍说,原先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还要多得多, 由于前些年乍得战事不断,失散了不少。目前馆内陈列的展品,还是他与他的同事们四处 收集来的。说到这里,他不无惋惜之意。 不过,博物馆也有胜过当年之处。在馆舍周围的院场上,新建了许多参差不等的农家 屋舍。这当然不是真正的农舍,而是博物馆人员精心设计的乍得传统住房大展览。西头最 引人注目的是乍得南方主要民族科托科人的传统住房。那是一幢土楼,楼下是厨房和一般 居室,楼上是户主的卧室和阳台,上下有一条弧形泥梯相连,设计颇为得体、实用。东头 最高大的建筑是乍得北方莫斯古人的住房,呈菠萝形,门洞很小,但里面十分高爽。弧形 的墙壁从下往上收缩,顶端是一个用草席盖着的气孔。床很高,是用泥砌的,下面可以生 火,实际上是坑。别看乍得以炎热著名,沙漠边缘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有好几个月的夜晚 还是相当冷的呢。参观萨奥文化乡村博物馆 非洲的萨奥文化闻名遐尔。位于非洲中央的乍得曾经是萨奥人长期居住的地方,迄今 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们的故事。传说他们都是些巨人,男的可以将大树象小草一样连根拔 起,女的可以将一年的收成装在坛子里顶在头上。国王当然是更了不起了,一天可以吃一 吨黍子,几千只鸟儿在他头发里做窝。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无疑反映出后人对他们的崇 敬。 我曾参观过一个展示萨奥文明的乡村博物馆。这个古老民族的聪明才智,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博物馆所在的加维村,位于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东北40来公里,曾是1500年前萨奥人 建立的最早的居住点之一。博物馆就建在村内广场的北侧,正屋棕色的泥墙上悬挂着醒目 的标语:“萨奥人,乍得人的祖先;萨奥文明,乍得文明的摇篮。”屋外是高达四、五十度 的炎热天气,展室里却十分凉爽。这种厚墙小洞窗防暑泥房,本身就是当年萨奥人的创造。 展室里,竹器、木器、陶器、石器、铁器、骨器和青铜器等古代萨奥人的用品,应有尽有。 细细分来,烟斗、葫芦、木弓、竹箭、铁镞鱼叉、青铜长矛、棕须披肩、藤篓鱼网,令人 目不暇接。那些精心磨制的玉石手镯、贝壳项链和各种货币,更是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 的是那些木雕石雕制品,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全都栩栩如生。非洲朋友介绍说,萨奥人的 雕刻艺术,迄今影响着西非和中非的雕刻风格。 对当地村民们来说,博物馆的揭幕也是他们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 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现,到处回响着咚咚的达姆鼓声。鼓声时分时合,时急时缓,多姿 多彩。还有不少村民摇晃着内装石子、沙砾的葫芦,发出强烈的节奏。歌唱班的孩子们排 着整齐的队伍,女孩披着彩色头巾,男孩穿着一色的红衣服,歌声清脆、响亮。不一会, 舞蹈表演就开始了。第一个是长剑舞,左边的人吹着木筒喇叭,右边的人手持长剑,你呼 我应。第二个是短剑舞,吹鼓手们两颊鼓胀在前面开道,剑手们握着亮闪闪的短剑紧紧跟 随,步履轻盈又潇洒。接着是佛尘舞,一群老人手执拂尘,弓着身子,一边转圈一边前行。 后面,青年们手握长矛,左剌右挑,跳起了长矛舞。然后是弓舞、拐杖舞。什么物品到了 他们手中,都出神入化,赏心悦目。。接着,是一个年轻妇女的独舞。她身穿紫萝兰长裙, 头披金黄色的轻纱,舞姿翩翩,笑容可掬。年轻妇女款款离去,四周又响起了急促的达姆 鼓声。一群猎人上场了。他们一个个腰围兽皮,腿系铃铛,手执猎具,在沙地上踩出强烈 的节奏。歌手们则在一边合着节奏伴唱着:“啊—咳哟!啊—咳哟!”鼓声、歌声、脚步声、 铃铛声汇成一片,围观的群众也跟着发出阵阵呐喊和欢呼,整个广场仿佛要沸腾了。 音乐和舞蹈曾经紧密地伴随着古代萨奥人的生活。今天,萨奥人的这一迷人传统在村 民们的表演中获得了重生。这里面既有历史的继承,更有着当代精神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可以预见,一个重视历史传统又洋溢着旺盛生命力的民族,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乍得南方一农庄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事驱车离开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前往南方的沙里农庄 参观。 沙里农庄离恩贾梅纳八十来公里,农庄主吉丁加尔先生曾经担任过乍得政府的农业部 长、过渡政府总理,代理过国家元首,目前退休居住恩贾梅纳,是中国使馆的一位老朋友。 我们去沙里农庄参观,也是他建议的。 乍得地处撒哈拉大沙漠边缘,景色比较粗犷,放眼望去,无垠的旷野上散布着星星点 点的灌木丛,很少能看到庄稼地。但临近沙里农庄,不时地出现一块块高梁地。高梁已接 近成熟,在风中展现出一片片悦人的金黄。 农庄住地在高梁和绿色的树林后面,有二排茅屋,我们到达时,几个孩子正在门口玩 耍。我们询问吉丁加尔农庄,孩子们马上说吉丁加尔就是他们的爸爸,这里就是农庄大果 园。一个稍大一点的十来岁的孩子,带我们走进西侧的果园大门,把我们介绍给他的哥哥。 他哥哥二十七、八岁,头戴红色鸭舌帽,身穿黑色皮夹克和牛仔裤,脚穿黑色便鞋,显得 很有精神。他就是农庄的主管。他知道了我们的来意,非常高兴,说他爸爸已经通知过他 最近有中国朋友要来这里参观,故早就盼着我们了。 果园紧靠乍得著名大河沙里河,种植最多的是柠檬树和桔子树,碧绿葱葱,不下好几十 公顷。柠檬和桔子正值成熟季节,果实累累压满了枝头。其它果木有香蕉、木瓜、芒果、 番石榴等,也都已结实。最引人注目的是芒果,一个个沉甸甸地高挂枝头,估计不下二、 三斤,比我们在恩贾梅纳市场上见到的大得多了。里面还有一棵我们从未见过的大树,枝 劲叶茂,结满了小圆果。总管介绍说,这是非洲的一种无花果,可擦牙保护牙齿。我们摘 了一颗剥开一看,里面固然有一圈花蕊。 在果园一侧,有一片西瓜地,绿油油的叶子间碗口大的西瓜密密麻麻。 果园管理非常精心,果树下、瓜地里找不到杂草,周围都有水沟环绕。不远处传来“突 突”的马达声。我们循声过去,看到抽水机正在将沙里河水抽上水渠。河对面是一片旷野, 棕黄色的土地上稀稀拉拉长着几棵小树,只有几只白鹭在树底下歇息,和这边茂盛的景象 相比,正是一个绝好的对照。 管理果园的就是居住在周围的农民。我们在参观途中,遇到好几个正在清扫落叶的农 工。他们说,他们都是农闲临时来此打工的,一个月可得工资一万多非洲法郎,约合人民 币二百来元,虽不算高,但补贴家用也够了。我们还遇到不少孩子,手提塑料筒在摘柠檬。 孩子们见了我们都非常热情,告诉说他们是学校里的学生,利用星期天来这里帮助摘果子, 顺便也挣点买书钱。孩子们每摘一筒可得五十来非洲法郎,一天可摘十筒左右,对他们来 说,合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不少孩子们说,吉丁加尔就是他们的老爸。 我们在农庄里遇见的好几十人,说起来相互间不是父母就是兄弟姐妹,关系都非常近。 按辈份以父母兄弟姐妹相称,这是非洲许多地区的习惯,故我们开初对此也没有怎么留意。 但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吉丁加尔的家属还真是不小。据介绍,吉的父亲娶了一百零一个老 婆,生了近千个孩子。吉丁加尔本人也娶过二十个老婆。我们问农庄主管他有多少兄弟, 他说有一百来个,再问他在家里排行第几,他回答说:“那可弄不清了,大概四十多吧。” 他介绍说,吉丁加尔家属是当地世袭酋长,他的祖父曾管理过九十六个村子。他父亲当了 政府官员后,管理不了那么多,就让一些村子自治,自己管理五十六个。 果园一旁还有一个养猪场。总管说,场里面的猪吃水果和玉米,从不外放,故不得病, 肉质也好,在当地很有名气。但我们时间有限,只好留到下次参观了。 临别时,总管送给我们好多水果。他说,这是他爸爸吉丁加尔让送的,怎么也不让我 们推辞。车开了,果园里的大人小孩站在一起频频向我们挥手,真是一个兴旺、好客之家 呵。